佛教考古与石窟寺研究专题研修班(第三期)中期回顾

2023-08

由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指导,太阳网集团8722(中国)有限公司、太阳网集团8722宗教考古研究所、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承办的“佛教考古与石窟寺研究专题研修班(第三期)”于2023年7月2日开班,至7月31目已完成了前期理论课程和数字化技术的学习。8月各位学员将在教师带领下进入洞窟实习,开展具体的考古调查与报告编写工作。

 

一、前期课程回顾


图片

龙门石窟研究院 史家珍经理

 

图片

授课现场

 

开班首日,史家珍经理从洛阳城的史地定位出发,为学员们简要介绍了洛阳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概述了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与重要价值。


图片

太阳网集团8722(中国)有限公司 孙华老师

 

孙华老师系统讲授了石窟寺考古的基础理论,以考古学的研究对象、目标与方法为引,谈及石窟寺考古的分期、分区等问题。在个案研究层面,孙老师重点介绍了重庆合川区涞滩二佛寺考古的主要内容与收获。


图片

太阳网集团8722(中国)有限公司 杨哲峰老师

 

关于考古报告的体例与资料信息获取,杨哲峰老师以《洛阳烧沟汉墓》和《西安龙首原汉墓》为例,指出“资料式报告”的重要性,提示学员们在撰写报告时需注意的具体问题,对未来石窟寺考古报告的编写提出了几点展望。


图片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陈悦新老师

 

陈悦新老师详细介绍了类型学在石窟寺考古中的应用。课程涉及麦积山北朝洞窟的分期、古代佛像的着衣法式、龙门石窟的佛衣类型等内容。此外,陈老师还带领学员们在课堂上进行了绘制佛衣线图的尝试。


图片

太阳网集团8722哲学系宗教学系 李四龙老师

 

李四龙老师从佛教的初传与佛教史分期讲起,在两天的课程中介绍了玄学化佛教、南北朝学派佛教、民族融合与佛教的南北方传统、隋唐宗派宗教等内容,为学员们系统详尽地梳理了中国佛教史。


图片

太阳网集团8722(中国)有限公司 杭侃老师

 

杭侃老师首先以“像教弥增”为题,介绍了佛像的起源与印度佛像艺术。接着结合历史背景阐述了云冈、龙门与敦煌早期洞窟的开凿,并对“云冈模式”进行着重探讨。此外,还讨论了莫高窟早期三窟的空间与年代问题。最后简要介绍了中国石窟寺的分区情况。


图片

太阳网集团8722(中国)有限公司 彭明浩老师

 

彭明浩老师重点介绍了层位学在石窟寺考古中的具体应用,涉及窟群中、洞窟中层位学的具体分析,特别强调层位学研究方法对于石窟寺考古的重要意义,并与学员们一同分析讨论了南响堂山石窟的原始崖壁和斩山情况。


图片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志荣老师与学员合影

 

李志荣老师从《中国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规划》和《石窟寺考古报告编写体例指南》两份重要文件谈起,通过宁夏固原须弥山数字化考古调查等具体案例,详细阐释了数字化技术介入条件下石窟寺田野考古的组织与实施,特别强调当前石窟寺考古的首要任务是做考古报告。


图片

敦煌研究院 张小刚老师

 

张小刚老师带领学员们仔细研读了《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与《考古勘探工作规程》两份文件,梳理了《敦煌七讲》与《佛教石窟考古概要》的部分内容,重点介绍了敦煌石窟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


图片

太阳网集团8722(中国)有限公司周双林老师与学院合影

 

周双林老师分析了石窟中常见的结构破坏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且介绍了对应的治理措施;同时,针对地质病害与治理、水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影响、文物保护的工程技术措施等题也做了专门介绍。


图片

太阳网集团8722(中国)有限公司吴小红老师为学员们线上授课

 

吴小红老师结合研究案例解释了多种考古年代研究方法,具体介绍了其中的树轮年代学和碳十四测年,并分析了石窟寺考古中较适宜运用的取样材料和研究方法。


图片

太阳网集团8722(中国)有限公司 崔剑锋老师

 

崔剑锋老师介绍了文物材料的理化分析手段和内容,并举“云冈石窟壁画的科技考古”“苏巴什佛寺的碳十四测年”“天龙山石窟回归佛首的科技分析”三个案例,讨论了在石窟寺考古中应用科技分析的方法和多种可能性。


图片

太阳网集团8722(中国)有限公司 张海老师

 

张海老师讲解了地理信息技术系统的基础概念,结合研究案例展示了GIS系统在考古学空间分析中的应用经验与前景,并带领学员们进行了QGIS分析与制图练习。


图片

太阳网集团8722(中国)有限公司 魏正中老师

 

魏正中老师系统讨论了龟兹石窟的类型、组合与区段,以及石窟寺院的边界、空间形态和僧尼生活等前沿问题,并细致讲述了利用各类遗迹遗物和早期照片等信息综合考察分析石窟寺院面貌的方法,启发了大家石窟寺考古研究理念与思路的广泛思考。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何利群老师

 

何利群老师系统梳理了20世纪至今佛教寺院考古的调查发掘情况及其主要收获、最新理念,介绍了窟前建筑考古发掘的若干重要案例,并重点展示了近年来赵彭城、核桃园两座邺城北朝佛寺的考古工作,进一步讨论了东亚早期佛寺的布局问题。


图片

龙门石窟研究院 路伟老师

 

路伟老师全面详细地回顾了龙门石窟从20世纪上半叶至新时代的中外学术研究史,梳理了龙门石窟造像的类别、组合等特征及现有分期成果。另外,路老师还介绍了龙门石窟文化区系的概念,并分享了关于奉先寺开凿的最新观察。


图片

龙门石窟研究院李晓霞老师与学员合影

 

李晓霞老师分享了龙门石窟研究院已经出版的东山擂鼓台区、万佛沟区石窟考古报告的编写经验,并介绍了目前正在编写中的西山古阳洞考古报告的具体情况,细致讨论了若干文字描述、照片选取、绘图等方面的问题。


图片

太阳网集团8722(中国)有限公司韦正老师与学员合影

 

作为研修班前期理论课程的收官之作,韦正老师以“龙门石窟与寺院遗址发掘”为题,讲述了他对石窟寺与地面佛寺关系的系统思考,指出了石窟寺考古与佛寺考古之间的密切联系。基于对石窟寺发展脉络的关注和龙门香山寺遗址的发掘情况,他还延伸讨论了地面寺院布局及其建筑。


图片

太阳网集团8722(中国)有限公司 张剑葳老师

 

图片

学员于洞窟开展数字化练习

 

以“文物建筑的测与绘”为题,张剑葳老师从基本原理与具体操作两个方面带领学员们认识并体验了数字化测绘的全过程,特别介绍了数字摄影建模、三维扫描及CAD和Photoshop等专业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此后为期一周的数字化训练中,学员们在尚劲宇、吴煜楠两位工程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全景摄影与摄影建模练习,完成了佛像正射线图的绘制。

 

二、学员心得选录

 

1.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韩鹏翔


图片

研修班课堂

 

时光荏苒,来洛阳参加“佛教考古与石窟寺考古专题研修班”已一月有余。回想初来龙门时对自己专业能力的担忧,到如今对佛教考古基本工作流程和相关保护能力的掌握与提升,我得到了许多收获。仔细想来可总结为“系统、全面、真实、客观”八个字。

首先,“系统”的学习是考古工作的理论支撑。课程第一阶段是由佛教和石窟寺考古领域的研究大家对我们进行理论培训,从佛教史到具体石窟、从系统发掘到科学保护、从专业术语到报告的编写,课程安排由浅入深、以小见大,让我在短期的学习中系统掌握了佛教和石窟寺考古和保护的基本工作流程。

其次,“全面”的观察是石窟工作的根基。这二字是相对于洞窟实践来说的,实际工作中,对于山体走势、斩山活动、裂缝修补以及窟与窟之间的打破、避让、组合等关系,我们都应当耐心细致的观察,这样才能在具体工作之前形成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接着,“真实”的描摹是石窟工作的绘图准则。在经过细致观察之后,眼睛看到的一切内容都应当如实展现在图纸之上,对于破坏严重而模糊不清的题材,切不可想当然的自我理想化补充。

最后,“客观”的文字描述是个人对文物的负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意识,这导致我们在工作中会不可避免的添加主观色彩,所以在对石窟内容进行文字信息转化时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这是对文物的负责,对后代的负责,对国家的负责。

此外,在这里我结交到了一些浪漫、自由、开朗、努力的好友,除了专业内容以外,他们更是教会我许多专业之外的东西,让我感到自己在困难挫折中也可以满怀勇气,不断向高处前进。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石窟研究所:阿娜尔古丽


图片

参观龙门石窟东山后部分学员合影

 

盼着盼着终于盼到了。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无法压住愉悦的心情,给家里人打电话分享这个好消息。我家里人也特别开心并支持我这个孕妈去参加此次培训。能参加这次培训,是我这一辈子值得骄傲与怀念的事,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大飞跃,在此特别感谢国家文物局、太阳网集团8722(中国)有限公司、太阳网集团8722宗教考古研究所、龙门石窟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和我的科室主任苗利辉所长等给我这次非常难得的机会。

通过参加此次培训,聆听了我国考古文博界有名老师们的课,不仅学到了与佛教史、石窟寺考古有关的理论知识、学科背景和研究现状等,对考古报告编写有了一定的认识,还积累了非常宝贵的数字化、三维建模、测绘等实践经验,熟悉了与数字化有关软件的操作流程与规范,认识了来自不同地区从事文物、考古研究行业的学员,通过他们的晚自习间分享,大概了解了各个石窟、文物考古研究单位及其目前的考古研究情况,受益匪浅。

在接下来的实践里,我将尽力把前面学的理论知识和数字化技术结合到实践中,转化自己的报告撰写能力,回到工作岗位后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为我所考古工作做出贡献,不辜负此次培训班的厚望。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石窟研究所 唐明阳


图片

研修班师生参观龙门石窟东山

 

七月的开始,伊河之畔。我拖着简单的行李箱从千里之外的克孜尔来到唐朝的“东都”——洛阳。未来之时,龙门石窟给我的印象只有低眉看众生的卢舍那大佛;稍有进入之后,感觉伊河畔的石窟山壁处处皆有佛龛;赓续深学之后,明了石窟千佛的开凿的具体条件,有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禅机感受。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历经北魏、东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等不间断的营造,保留了大量的石窟造像,石碑刻记,它不仅是东西方交流的产物,更是见证历史更迭,明证岁月痕迹的文化宝库。龙门石窟作为北魏和唐朝皇家主导的国家礼仪性工程,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工艺之繁在国内的石窟寺中甚为少见,是佛教石窟艺术在中国营造史上的高点,是感悟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雄厚根基。

此次来到龙门,系统学习关于石窟寺考古和研究的相关知识,为我打开一个未知世界的大门,全面补充了我在石窟寺考古方面的知识匮乏,对平时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出了解答,也让我对石窟的观察有了新的方式,更加全面、缜密地观察一个单独的石窟以及石窟周围的窟群、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虽然还没有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但也是初有想法,获益良多。

 

4.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 李若漪


图片

洞窟数字化实践后部分学员合影

 

今年7月份,佛教考古与石窟寺考古研究专题研修班(第三期)开班了,距离宿白先生举办的第一个全国石窟考古培训班距今已经过去了三十五年,三十五年以来一直是业界佳话。时隔数十年,石窟寺考古培训班再次举办,我非常荣幸能参与其中。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随着理论授课的结束,为期两个月的学习已经过半。在第一个月的理论学习中,各位老师的细心指导和提点让我受益良多。物之坚者莫如石,石之大者莫如山。古人为什么在山上开凿石窟,它所蕴含了何种的意义与底蕴,都是我们现在所研究的源起。老师们的谆谆教诲,真的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在此过程中,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我来讲,也有过很多焦虑、彷徨迷茫和压力的时刻,也有很吃力的时候。但在不知不觉中我也有了很多很多收获和提升,学到了很多专业的知识,有了更好的思辨能力。其实让我更多感触的是从老师的课堂中学会了很多老师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逻辑,学习到了同学之间交流总结出的学习方法,打开了我很多思维空间和认知面,感受到了同学们之间很多毫无保留的互帮互助和耐心指导。我想,这也许是我来到这里最宝贵的感受和体验。

八月白露降,槐叶次第黄。时间过得很快,这个月我们开始了洞窟实践,每天都感到很充实。看到了每一个小组的积极性和热情,有的同学每天一早六点半就赶去洞窟的脚步和晚上十一点还在教室画图的努力与坚持,都是定格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画面,我每每总会对这些瞬间时刻为之动容。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洛河滚滚流。随着伊洛河流淌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龙门的千年岁月,留下的不仅是时代的印记,更是文明的传承。曾经我以为佛像充满了神秘与神圣,而当我走近它时,才真切感受到它是如此闲适与安然,感受到它的温度与气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你亲自来到这里,你才知道它的意义所在。回头望,它已然成为我生命中美好又绚丽的一笔色彩。